close

如果時間能夠倒流,讓我有多一點時間處理我的博士研究,我會...

1. research design 研究設計方面:

好好的把我打算使用的理論弄懂 (我做的比較偏向deductive),並選擇能彰顯該理論核心價值與作用的研究設計,研究法(methodology),與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好好的把理論弄懂也是因為要確認自己所選(或老師幫你選) 的這個理論真的適合用在這個研究問題上。

2. data collection 資料蒐集方面:

- 好好的寫下要訪談的問題,訪談問題的設計我覺得可以朝兩方面去思考:

a. 如何和所使用的理論相呼應

b. 通常這時候已經看過很多相關文獻,可以大膽在心中假設或期望聽到哪方面的回答,故意設計那樣的問題,就能得到你想要的資料

c. 訪談的時候問題下的明確,並讓對方多說話: 不要使用任何贅字,訪談就是訪談,不要用閒聊的方式以為這樣對方就可以放鬆多說一點,雖然是semi-structured 但是這畢竟還是叫做研究性質的訪談 

3. participants 研究對象方面:

- 即使做的是長期研究 (longitudinal) 不要害怕被拒絕或是研究對象中途落跑導致資料不能使用,因而進行自己無法負荷的數量,導致平均下來每個研究對象的quality 都降低,因為沒有時間好好蒐集他們的data,和他們互動。

- 不要去配合研究對象的喜好和方便而彈性調整原本設定的data collection 條件 (這是很多研究者都會做的選擇,連教授都說沒關係冏),而是要堅持自己原本的研究設計,而去找尋能夠配合的研究對象。否則,在資料分析的時候會非常痛苦,會不知道自己到底收了什麼data 

-  設定停損點: 原本的研究設計是假如研究對象表示要退出,則無條件同意他們退出。事實上,有一種情況是,研究對象並沒有積極的配合參與這項長期研究,但是他們也沒有要退出的意思,這導致data 品質不好可是研究者還是要花無謂的時間繼續收集。設定停損點,例如在參加方式寫明假如研究對象沒有做到哪些項目則視同退出。(因為是長期研究...)

4. 資料分析方面

我猜大部分的人在收完資料以後就開始不知道要怎麼辦,尤其是做case study 得到的data sources 五花八門。真的沒有任何想法的時候,應該要厚著臉皮直接問老師: "我該怎麼分析這些資料?"  不要怕丟臉,因為一問這個問題就等於告訴老師自己腦袋空空...當然自己嘗試用abcdef方式分析然後show給老師看,期待老師的回饋,也不是不好,或許老師會很贊同這樣的獨立性,但是這真的很浪費時間而且沒完沒了...趕快分析好才能趕快進行writing up 

5. 結語

我覺得念到PhD 最後一年 (我希望是),才深刻的了解,像知識致敬的方式就是嚴肅小心的對待它並永遠保持存疑的態度,該嚴謹的時候就要嚴謹,雖然我們的研究對象是"人" ,研究者也是"人",是人就會有些人的習性 (不管是研究對象或是研究者),但至少要做到我們如何在控制,並知道哪些是我們已經盡力但是無法控制而成為研究限制 (limitation)的因素 我覺得這三年半的時間我太不認真太不嚴肅了,曾經把時間大量花在很多無謂的事情上,或許研究者遠渡重洋的心理因素也要一併考量進去吧...但誰會把這種事情寫進論文呢? 沒錯,所有的論文都有某些程度的假,但是這就是人類社會所建立起的知識系統呀。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或許我的博士研究會做得更好吧...

不過...也說不定現在就已經不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na 的頭像
    Tina

    英國的生存法則

    T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