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還記得第一次到她們家上課,

上課的地方有超多玩具和資源,像幼稚園那樣,

家長解釋他們家以前是幼稚園,後來好像因為找不到老師加上忙碌的關係,幼稚園收掉了

我暗自覺得這兩個小女生也太幸運了,可以兩個人完全享受一個幼稚園該有的環境與資源,只是環境好像沒什麼整理就是了 (東西很多但是也很亂)

(雖然說是Nursury,但是還是和台灣的幼稚園type差很多,這邊一個大一點的house就可以開nursery了)

然後,上他們的課其實有一點累,因為兩個人似乎是非常"放任"的發展,說是脫韁的野馬還太客氣了,而且是兩個小女生。

我們在nursury的範圍上課 (他家還有客廳,客廳旁有一個門,通過去就是"Nursery"),剛開始我們沒有桌椅上課,都坐在沙發,有時候是physical的遊戲,但旁邊根本都是玩具,他們兩姊妹有時候只要其中一人開始某樣玩具,例如芭比娃娃和城堡,另外一人也一定會一起玩,然後完全不理我那樣  想想一個畫面,3歲的孩子嘴巴念說想畫畫,就找了一本白紙(大概8開大)  蠟筆  開始"揮毫"  一張紙揮毫不到20秒  畫好以後很狂野的把這張畫撕下來,讓它飛到桌子下,然後繼續畫下一張白紙  這樣連續5-6張以上,我看了簡直不可思議,第一個念頭是"這樣好浪費紙喔..." 第二個念頭是"她媽媽在家裡也這樣畫畫?" 反正心中有著無限的驚嘆  因為在台灣的幼稚園大家都是乖乖的一人一張紙   

那時候  去她家上課有時還蠻挫折的  都要想很多吸引他們的活動  讓他們做事 例如畫畫  剪剪貼貼  大肌肉活動等  還要準備影片  總之就是像在幼稚園上課一樣  需要非常有趣   而且很多變  還要有彈性  要follow到他們的心情,不然上一上會有一個人跑掉  (倒是沒碰過兩個都跑掉,因為只要其中一人跑掉,另外一人為了證明自己是比較behave的那一人,都會更專心)  

那時候也沒注意到姐姐已經5歲了但是他們的上課時間都是在一到五白天,也就是說姐姐沒有去學校上學  

其實那時真的對很多事情都心不在焉  或是眼裡只有賺錢一件事    

回來英國以後我寄了email給以前所有的學生,而這個家庭在我回來兩三個月以後才回了email,說很希望我回去教,我當然是蠻開心的。

回去上課以後有些不一樣了,感覺姐姐明顯變得乖巧 (應該是年紀到了),妹妹也不像以前那樣狂野  而是很活潑很喜歡學習那樣

有次和家長聊天時才發現,姊姊已經6歲了,怎麼選擇在家教育呢

媽媽開始滔滔不絕地講,學校體系有多差 公立學校有多恐怖 (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私立學校有多貴  美國有多少黑人從原本的爭取教育權  到把孩子從學校帶回家自己教

所以她選擇在家教育  不用到學校讓同學欺凌  不用被老師忽視  不用被那該死的assessment侷限住發展

她還強調在英國選擇在家教育的人非常huge,所以他們 (小孩和大人)交到非常多的朋友,而且是deep friendship 完全沒有socialisation的問題

我認為非常有道理耶!

其實在家教育不代表什麼都是媽媽教,第一他們有請家教來家裡上課 (例如我) 第二他們參加許多社區或是藝文中心辦的課程 而課程包含各種學科 (雖然叫做藝文中心但是也有開science之類的課,專門讓沒有參加學校教育的家庭參加) 而那些課程"超級多"   而在家教育的家庭自己就像一個community  哪裡有開課  訊息都會彼此流通  而且或許是做了相同的選擇  感覺那些家庭的關係更加密切  惺惺相惜  互相幫助

今天家長推薦給我一個影片 

 

其實看了蠻震撼的

的確現在的義務教育/學校教育就像工廠一樣期許製造出一模一樣的人  用分數/學歷來判斷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真是件可怕的事  老師也是在這樣的體系下接受師資培訓,培訓出能夠維持這樣體系的老師,進入體系中教學,繼續培養下一代,如此一代一代循環著。可怕阿!舉例來說,假如我們師資培訓的合格與否是經由考試分數來認定,那我們進入學校難道不會認為考試分數很重要嗎?可惜現在的合格教師就都是考出來的,然後成為正式教師要再考一次,為了有鐵飯碗大家還是乖乖準備考試,不然能怎麼樣? (我說的是台灣)

其實英國的情況已經好很多,就學生來說雖然GCSE (類似中學聯考) 和A Level (類似大學聯考,申請大學要用這個分數去申請)一樣是看分數,而且有些考試很鳥 (例如語言類的) 但是至少在求職的時候學歷不是唯一的標準,而且在準備GCSE之前的學校生活,好的老師還是很重視學生的獨特性; 就老師來說,師資培訓有很大的成分是看實習過程的表現(但還是免不了要寫essay,然後被評分)  教師進入學校教書也是看試教 (而且是真的教一班學生而非對著"考官"教) 來決定要不要錄取  這點我還是蠻欣賞的

回到在家教育,我認為會選擇在家教育的家長真的很偉大,因為他們願意擔負教育的責任而且有那樣的信心,

而不是把教育丟給學校,然後工作賺錢付學費。

剛剛逛了"Education Otherwise"的網站,

上面有一頁的FAQ是  

Do I have to be a qualified teacher to educate my child at home?

You do not have to have any formal qualifications in order to educate your child at home. As a parent, you have been educating your child from day one.

 

看了真的很有感覺

學校教育,除了埋沒孩子學習與創意的天分,是否也埋沒了家長"教育孩子"的天分?

 

看了很多文獻,有些家長表示自己unmusical,所以需要請其他音樂老師來教,

但同時研究卻證實在嬰兒出生地一開始,媽媽就會和小嬰兒以充滿"音樂性"的方式和小嬰兒溝通 (Communitive Musicality),也能精準地呼應小嬰兒所發出的聲音,滿足他們的溝通需求。

而且這是不分國家總族文化的,這是人的天性,天生的能力。

雖然義務教育當初的立意應該是確保人民受教育的權利

但是捍衛權利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把自己的權利斷送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要跳脫思考的框框,很多理所當然的事情不一定是唯一的準則。

 

延伸閱讀: 在家教育 (Home Education) 與學校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