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我最近一直在想一些事

一個社會中到底誰最有力量改變最多事情

是政府嗎?還是人民?

政府掌控著大權,掌控著台面上與檯面下我們所不知道的事

凝聚起來的民意與抗爭運動也是有改變社會的力量

但是有沒有想過一件事

是什麼"東西"影響著民意

人民為什麼有辦法這麼容易達到共識

很簡單的,以現在科技的發達來說,媒體和網路是大家最常接觸與使用的交流管道

但我覺得這兩樣管道都非常"危險"

先說網路吧,因為有了網路,大家可以在螢幕的後面說些不需負責的話,煽動也好 爆料也好

用網路建立起來的"民意"真的非常危險  因為這邊的民意只代表那些1.有上網 2.有在網上發言 的意見總合

這能代表大多數台灣人的心聲嗎?我不覺得

再說媒體吧,媒體比起網路算是更大眾化的管道  大部分的台灣家庭都有電視可看 或是有廣播可以聽

中午自助餐店也都放著新聞+

是誰在報新聞,新聞的內容是什麼,其次

可怕的是當新聞本身不再陳述完整的事實,而是報導片面的消息

然後是台灣的"名嘴" + "政治觀察家" + "資深媒體人" 點點點

老實說這些人講的一些事情  乍聽之下都很有道理  甚至無懈可擊

自信的態度是可取的

但無懈可擊的內容卻是非常危險的  

像我們在做研究,無論是什麼領域

即使使用多麼縝密的研究方法,做出來的結果也只是滄海一粟般渺小

我們知道自己所知的  自己花了數年時間所得到的數據與成果  其實也只是研究的時間洪流中的一個"過程"

看文獻探討就好了  最基本的  在一個議題中我們要找出許多面向的論點  站在這些論點之上小心翼翼的歸納出結論

即使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也是小心翼翼的放進之前歸納的結論之中一個正確的位置  並且保守的說  "應該"  "也許"  有這個"傾向"

保守不是消極  

對研究本身而言   反而是很積極的迎接更多相關研究  來支持或反駁

對讀者而言  反而是提供讀者更大的空間去獨立思考  贊成或反對

話題回到政論節目 (電視+廣播)  

那些爆炸性的言論或是所謂的"我與大家的看法都不同"之清流派

只要是信誓旦旦,無懈可擊的那種  基本上我都會對他們的言論持很保留的態度

但是那樣的言論卻是最容易煽動人心的 

如果有一種評論家能夠"理性"的談一件事,由許多面向去看一件事,而不是站在"一個"面向上砲火一直開

那麼台灣或許就有希望了

博士生存在的價值  就是理性客觀的看待所有事 有一分證據說0.5分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